河北专接本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 课程的概念
来源:接本达人专升本 发布时间:2019-05-27 查看次数:21168
买书买题买资料客服QQ:775668683--发快递2天到
课程的概念 在我国,据有关的辞书和研究者考证,“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间。唐代孔颖达为《诗经 ·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此处“课程”指的是“寝庙”,喻义“伟大的事业”。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 ·论学 》中多次使用了“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中“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在英语世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英]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它源于拉丁语“currere”一词,意为“跑道”(race-course)。依此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这与我国一些教育辞书上对课程的狭义和广义的解释基本上是吻合的。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课程的解释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个学科。 目前国内外关于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1.课程即教学科目。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4.课程即学习经验。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但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5.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综述: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概括国内外学者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大致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或科目)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从广义的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