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接本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 师生关系相关内容
来源:接本达人专升本 发布时间:2019-05-07 查看次数:19938
买书买题买资料客服QQ:775668683--发快递2天到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功能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跌日、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面的关系体系。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良好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讲,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包括: 1.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成绩显著相关;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的方式,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表现。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不同的生命活动形态,对建构师生自身的价值形成不同的意义。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应和最直观反映。师生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在校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一)对教育诸要素关系的分析 为了了解教育诸要素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教育活动进行一些研究。总的来说,教育活动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两个大的方面。 首先,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两种活动。 教师教的活动是教师变革学生的身心状态,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实践活动;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特殊实践活动。 两种活动的区别在于,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各有自己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各有自己活动的对象。 在教师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和教育影响是客体。其中学生是教师教的活动变革的对象,而教育影响是教师教的活动变革学生的内容、方法、技术、情境。 在学生学得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教育影响是客体。其中教育内容是学生认识的对象,教师是认识的向导。同时,学生这个主体又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变革的对象。 其次,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又是密切联系着的两种活动。 究其原因在于: 1.教育活动本身是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两个活动过程相互衔接和复合而成的。 2.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有共同的客体,即教育影响。从教师教的活动看,教育影响这一客体是教师变革学生或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从学生学的活动看,教育影响这一客体是学生的认识对象,但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她同时又充当变革学生和发展学生的手段。 4.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的两个过程中都是活生生的、能动的要素和角色,只不过是互为主客体而已,而且主客体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再次,教师教的活动领导着学生学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师教的活动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领导作用、占有主导地位,而教师教的活动的主体(即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领导作用,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学生学的活动则是被教师教的活动所规定、所制约、所左右。 但教育活动的目的,即变革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最终是在学生学的活动中完成的,是由学生学的活动的主体(即学生)自己去认识世界、去发展自己,进而变革自己的,而不是由教师教的活动的主体(即教师)完成的。因此,学生学的活动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活动,学生学的活动的主体(即学生)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 最后,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活动,同时也是自我发展、自我变革的活动,因而也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二)师生关系的历史观点 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体现。教师中心论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臣服。这种专制的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的紧张甚至对抗。 2.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地位,忽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应该有的社会地位,削弱了教师的职责,淡化了教师角色,在管理上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倾向,这对于学生成长来说也同样是不利的。 3.“主导-主体”说。“主导-主体”说可以说是对师生之间辩证关系的一种认识。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我国教学理论界,是影响最大、波及最广同时也是引发争议最多的一种学说。它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辩证地阐述了教学认识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学为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由此可见,主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强调教师在教学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领导地位,突出强调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主体是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 (三)目前观点——“主体间性”说 “主体间性”关系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内比较提倡的一种理想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应该是一种“我与它”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主体间性”表达的是一种个体间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个体独立性,同时它蕴含着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具体在教学活动当中,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对话: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局限于一种表层的言语交谈,更主要的是双方心灵的“敞亮”和情感上的“彼此接纳”,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彼此聆听与讲述的关系。平等对话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 2.互相尊重:互相尊重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而存在的,彼此应该做到互相尊重。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更主要地体现为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劳动付出,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以及学生由此而做出的行为选择。 3. 共同分享: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共享智识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秉承“互惠性”的原则,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师生都能从中受益。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之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同时教师自己也要培养一种“民主的精神和真诚悦纳学生的情怀”。 4. 彼此评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只有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看待知识,才可能真正地掌握真理和获得智慧。师生交往缺少学生对教师的评判;生生交往中只有相互间独白式的“倾听”,而无彼此的分析、讨论,这些不利于师生彼此的成长,所以,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在师生群体当中能够容纳合理而真诚的彼此评判的关系。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理想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2.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尊师是学生对教师正确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美德。得到学生的尊重是教师最大的需要和满足。 爱生就是爱护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爱生包括“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对待学生。 尊师爱生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发、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生活的人性化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用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民主平等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参与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实际的教育生活,形成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师生的融洽、协调。和谐亲密体现了师生的人际合力、心理融洽度。
2.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3.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换了、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是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的全面生成,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学生、学校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以及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但首要的条件则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专业知识、思想品德(包括教育思想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包括: 1.树立新型师生观 教师的师生观指的是教师对自己和教育对象的基本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它影响乃至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涵。 千百年来,“师道尊严”的观念在教育思想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师者,所以正礼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些传统的等级观念和价值去向,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别明显的不平等地位,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体系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典型的“专制型”,这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具有正确的教师观,比如教师是服务者;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合作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理想的追求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才能使师生关系优化、和谐。 正确的看待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要包括对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和评价,并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独特个体;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从积极的方面来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允许学生在进步中出现反复;相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等等。 2.建立教师威信 教师是教育者,建立教师威信对于正常的师生关系、建立正常学校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都十分必要。加强教师威信要靠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教师有特殊的性格。 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威信,首先要有童心。教师在心灵中保留有儿童心灵和儿童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儿童,从生活到思想和儿童打成一片,从而获得教育儿童的条件。 其次要坚持公正。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公正、平等、无私,不仅给学生道德心灵上以极其有益的影响,激励他们追求真善美,而且大大有益提高教育工作效果。 最后要有自制力。自制就是要求教师懂得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无论学生犯有多么明显的错误,又多么无理,也无论学生如何“顶撞”或“冒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不允许也没有权利对学生发脾气,以致做出失去理智的感情发作。 3.善于与学生交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的,不深入到学生中间,不经常与学生交往就无法产生师生间亲密的情感。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发展历程即已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加强同学生的交往,既要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正式交往,又要有在此之外的非正式交往,两者结合,互相补充,可以起到加速、深化师生关系的作用。 尤其是非正式交往,属于师生间的私人交往,这种交往不具有强制性,是师生在思想、情感和志趣一致情况下的自然联系。正常、健康、高尚的私人交往有利于师生感情的沟通和相互了解,能起到正式交往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和学生的心理交往,多和学生谈心、讨论问题,这样才能沟通思想,了解真实情况。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往不断深化而得来的。 4.发扬教育民主 教师发扬教育民主,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民主思想和作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要求、意见,随时调整措施;另一方面使每一个学生,懂得如何服从组织,尊重领导,接受教育。
|